℡空白。 发表于 2020-4-5 09:47:56

孝悌之道做到尽善尽美,方能无所不通


  “兄长先我而生,有同气之谊。”古人把兄弟姐妹之间的情谊也看得非常深重,将这种情谊称为骨肉之情,手足之情。

  法昭禅师曾经写了一首诗,描写了兄弟之间的深情厚谊:“同气连枝各自荣,些些言语莫伤情。”一家的兄弟姐妹,就像一棵大树从树根长出的不同枝杈,是“同气连枝”,等他们长大之后各自都有发展就是“各自荣”。兄弟姐妹在一起说话的时候,不要因为言语的不谨慎、言语太急,伤害了兄弟姐妹之间的深情厚谊。

  “一回相见一回老,能得几时为弟兄”,像我们上了年纪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,每逢过年过节的时候,兄弟姐妹团聚在一起,突然发现哥哥、姐姐的头上多了几根白头发,脸上多了几个皱纹,确实是“一回相见一回老”,还有多长时间能够守护在一起,互相关心,互相照顾呢?

  “弟兄同居忍便安,莫因毫末起争端”,兄弟姐妹之间在一起相处,只要守住一个忍字,便相安无事,千万不要因为芝麻大的小事起了争端,甚至吵上了法庭,不可开交。

  “眼前生子又兄弟,留与儿孙作样看”,现在兄弟姐妹都长大了,成家立业了,也都各自有了自己的儿女,他们之间也成为兄弟姐妹了。如果我们这一代做到了兄友弟恭,下一代也就学到了怎么样团结友爱、互相帮助。我们从这里体会到,古人把兄弟姐妹之间的情谊看成是手足之情,骨肉之情,怎么会因为一点点的财产纷争就吵上法庭?这是不可能的事情。

  “故事父母兄长者,必内尽其诚,外将其敬,显而饮食奉养之间,微而意念思虑之际,一一深爱曲体,以求得其欢心。”因此侍奉父母兄长的人,就应该从内心表达出对他们的诚心。对父母兄长的恭敬不是伪装出来的,不是要让人赞叹我们的,让别人看我们对父母兄长有多恭敬。而是从内心里深深地体会到父母的恩德,是从内心里发出来的。所以对父母的照顾、耐心等,都是因为能够深深地体会父母的恩德。

  “外将其敬”,这个“将”是又、且的意思,在外表上,容貌言辞之间都要表现出对父母兄长的恭敬。“明显之处”,“显而饮食奉养之间”,表现在对父母的饮食奉养之中。“隐微之处”“微而意念思虑之际”,表现在我们的心里要常常牵挂着父母,要善于体会父母内心的需要。

  这里讲“深爱曲体”,就是深深地关爱父母,然后用心地感受父母内心的需要,看看他们对我们真正的希望是什么,以求得其欢心,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做到养父母之心,让父母为我们放心,为我们欢心。

  《礼记》上有一篇《文王世子》,讲述了周文王是怎么样照顾他的父亲的。文王在做世子的时候,每天要到他的父亲那里问安三次。早晨天刚刚亮,鸡鸣头遍,他就起床了,穿好衣服,到父母的房门之外,问那些事奉父王的内侍:“父王今天的身体健康吗?没有什么问题吧?他的起居有没有和平常异样的地方?”如果内侍回答:“安!”就是他的父王一切都安好,文王就会很高兴;到了中午的时候,文王又来了;到了晚上的时候,又到父亲那里去问安,而且仔细认真的程度和早晨一模一样,没有丝毫的懈怠。

  文王在做世子的时候,每天要到父王那里去问安三次,而且每次问安都不是走形式,是认真观察父亲到底需要什么,对他的饮食发自内心地关心。

  当时文王家里使唤的人应该有很多,他只要吩咐一下,下面的人都会尽心尽力地去做好,但是他仍然亲自去侍奉父母,这里“亲自”两个字很重要,就是不让别人代劳。因为做儿女的孝敬父母这桩事情,很多时候是别人代劳不了的,父母的感受是不一样的,而且有没有孝敬父母,对于自己培养爱心、感恩心,那也是别人取代不了的。

  古代的圣王给百姓做出了孝亲的榜样,社会大众起而效仿,国家才能够治理得好。所以这里边讲到了“孝悌之至,通于神明,光于四海,无所不通”,就是真正能够把孝敬父母、友爱兄弟之道做到尽善尽美。

  为什么能够做到尽善尽美?一定是一个人真诚的爱心发出来了,所以他能够感通天地神明,让四海之内都充满道德的光辉,没有一个地方不受孝道的感化,无所不通。

雪千寻 发表于 2020-4-5 10:18:51

爱戴孝顺父母,应该发自内心并践行。

陌花雨 发表于 2020-4-5 10:29:11

孝敬父母,是我们的分内之事。

无魂回归 发表于 2020-4-5 11:33:26

孝敬父母    做好孝道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孝悌之道做到尽善尽美,方能无所不通